中国近代书画家

潘天寿

描述:

日期:2024-01-23 13:48:40
我要分享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而尤擅指墨。其画风沉雄奇险,苍古高华,大气磅礴,具有慑人的力量感和强烈的现代意识,他以对传统的全面继承和独特的创造,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在20世纪文化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从中国绘画体系内部发现问题,并明确提出解决方案,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真正从学术层面捍卫了民族传统,并以杰出的艺术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传统,借古开今,对现代画坛影响深远。他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一传统审美范畴,没有由借鉴西方文化精神而转为崇高性。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潘天寿一生著述丰富,对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画史画论、诗书篆刻等均有精深研究和论述,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迄今影响最大的中国画教学体系,被称为现代中国画教学的奠基人。

生平经历

1971年,

听罢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的结论,愤慨之至,再度遭受打击。数月后,于9月5日逝世。

1969年,

被押往家乡游斗,极其悲愤。在返回杭州的火车上,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他最后的一首诗:“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心身招损,体力迅速衰竭;

1966年,

“***”开始,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迫害;
作《梅月图轴》等;

1965年,

参加上虞农村社教工作队;
去湖州作画,重游太湖;

1964年,

出席第三届全国***;
个人画展在香港举办;
作《泰山图轴》、《劲松图轴》等;

1963年,

任中国书法代表团副***,访问日本。在交流过程中,认定必须加紧筹办书法篆刻专业。***个书法篆刻专业在他的首倡下,经上级批准正式成立,开始招收本科生。与陆维钊、朱乐山、沙孟海等人一起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赴山东等地讲学,游泰山;
整理《听天阁诗存》。《潘天寿画集》出版;
作《雁荡山花图轴》、《无限风光图轴》等;

1962年,

个人画展在杭州、北京等地举办;
在素描教学讨论会上,反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提法以及“绘画都是从自然界来的”,“西洋素描就是摹写自然最科学的方法”等观点,强调中国画一定要建立自己的造型基础,主张摒弃以明暗素描作为中国画基础训练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传统的白描、双钩练习;吸收西洋素描的速写作为基础训练的内容之一,并加强写生、临摹、默写等训练。由此,中国画教学出现新面貌;
作《雁荡花石图卷》、《雨霁图》等;

1961年,

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出席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学习”的意见,认为中国画早有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独立的大系统,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三科的学习基础,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要求,为了专精地培养人才,三科必须分开教学。会议上他展示了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教学方案,得到上级的首肯与兄弟院校的响应,从此,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国画系分科教学局面;
作《小亭枯树图轴》、《雨后千山铁铸成图轴》等;
重游太湖;

1960年,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小龙湫下一角图轴》、《小龙湫一截图》、《百花齐放图轴》等、继续尝试创作山水与花鸟相结合的新作;

1959年,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出任院长。出席第二届全国***。应邀以《鹫鹰图轴》、《小篷船图轴》、《江天新霁图卷》等作品参加苏联举办的《我们同时代人》展览;
作《百丈岩古松图卷》、《晴晨图卷》等;

1958年,

被补选为第一届全国***代表。荣获苏联艺术科学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作《铁石帆运图轴》、《小篷船图轴》、《露气图轴》等; 

1957年,

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美术界批判了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撰写《中国画题款之研究》、《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1956年,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恢复国画系。撰写《顾恺之》专著;

1955年,

赴雁荡山写生,回杭后作《灵岩涧一角图轴》、《梅雨初晴图轴》等画;

1954年,

作《竹谷图轴》、《美女峰图轴》、《猫石图轴》等画。撰写《毛笔的常识》;

1953年,

出席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学院成立彩墨画系;
作大幅指墨画《松梅群鸽图轴》;

1951年,

参加皖北土改工作队;

1950年,

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西画合并成绘画系,中国画被忽视。随学校师生下乡,作《踊跃争缴农业税图》等表现时代风貌的人物画,自嘲是“六十六,学大木”。为留用教授,任民族美术研究室主任,与吴茀之等大量收购、鉴定民间藏画,分类造册,装裱修整,充实院系收藏,为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直观教材;

1949年,

***成立;

1948年,

作《松鹰图轴》、《濠梁观鱼图》、《柏园图轴》、《读经僧图》等;

1947年,

辞去国立艺专校长职务,全力投入艺术创作和教学,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教授;
何愔生三子公凯;

1946年,

国立艺专迁回杭州,先行赴杭参加接受,筹建校舍;

1945年,

抗战胜利,在昆明举办个人画展;

1944年,

教育部再次来电,国立艺专师生亦一再来电请求,乃邀谢海燕、吴茀之同赴重庆磐溪,接受校长之职,同时仍兼授国画课程;
离浙前,《听天阁诗存》结集出版。在磐溪编著教材《治印丛谈》;

1943年,

东南联合大学合并于英士大学,搬迁至浙江云和,出任艺术教育系图工组主任。与友人同游武夷山。教育部电示请赴重庆担任国立艺专校长,他自认办事能力不强,坚辞不就,并退回路费;

1942年,

返四川,至江西上饶因病折回,获准续假。赴福建建阳,任东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1年,

按规定获假一年,回浙江探亲,并采集画材;

1940年,

国立艺专迁四川璧山,出任教务长;
次子赦在浙江缙云因受日机轰炸惊吓而夭亡;

1939年,

国立艺专迁昆明安江村,中西画分科,主持中国画教学;

1938年,

杭州艺专与北京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为国立艺专。整理旧诗稿,编成《诗剩》一册;
国立艺专奉令西迁昆明,遂将生病无法西行的夫人何愔送回浙江缙云丈人处,约友人绕道河内,奔赴昆明;

1937年,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随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内迁。在十年安定的教学生涯中所创作和收藏的中国书画因留杭未携走而尽遭损毁;

1936年,

所编《中国绘画史》修订本出版,并被收入“大学丛书”;
何愔生次子赦;

1935年,

与姜丹书、朱屺瞻等同游富春江、金华北山,访古苎萝村,并写长诗记游;

1934年,

与邵裴子等人同游黄山,并写长诗记游;

1932年,

与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张书旂等组织国画研究会—“白社”,主张以扬州画派的革新精神从事国画创作;
何愔生女儿曦;

1931年,

何愔生长子炘;

1930年,

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首届毕业生何文如(婚后改名何愔)结婚;

1929年,

赴日本考察艺术教育。负责操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生作品展;

1928年,

杭州国立艺术院(后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创立,受聘为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定居杭州,仍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两授课教师;
与姜吉花离婚;

1927年,

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出任艺术教育系主任;

1926年,

与友人共同发起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所编《中国绘画史》正式出版;
姜吉花生次女贞;

1924年,

辞去民国女子工艺学校教职,受聘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教授;

1923年,

由师友介绍,赴上海民国女子工艺学校教授绘画。同年夏,兼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习作和理论课教师,与朱闻韵共创***个国画系;
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等著名前辈画家。吴昌硕厚爱有加,赠篆书对联“天精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及一首七古长诗嘉勉。诗中赞其“年仅弱冠才斗量”,但也发现潘天寿对古人的重功力、严法则的主张有点掉以轻心,所以又婉转地指出:“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坠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
姜吉花生长女秀兰;

1922年,

转浙江孝丰(今属安吉县)高小任教,与沈遂贞就地举办双人书画展;
作《秃头僧图》等;

1920年,

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受五年师范教育,得到名师经亨颐、李叔同、夏丐尊等的培养和熏陶;
毕业后,因经济原因,无力继续深造,返宁海正学高小任教;

1919年,

五四运动波及杭城,参加学生爱国游行集会;

1918年,

寒假回乡,遵父命与同县姜吉花结婚;

1915年,

从正学高小毕业,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赴杭州就读;

1910年,

入县城小学读书。购得《芥子园画谱》及一些字帖,有志于中国书画;

1903年,

入村中私塾读书。开始喜欢习字和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是年,生母病故;

1897年,

3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冠庄村,学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别署懒道人等,晚年常署雷婆头峰寿者;

获奖记录

,1992年,作品《玛尼干戈牧场的黄昏》参加世界水彩画大展(台湾台南)

,1992年,作品《北京秋天》获法国尼斯“国际造型艺术大展”优秀作品奖(法国尼斯)

,1994年,作品《雨景》获“首届中国现代水彩画邀请展”优秀奖(北京)

,1995年,作品《船厂早晨》获“首届中国青年水彩画大展”学术奖(北京)


上一篇:傅抱石 下一篇:黄宾虹 返回